和磡村立體停車庫是深圳城中村中首座社會投資建設的立體停車庫。
在深圳龍崗區坂田街道五和社區和磡村西北角,一座6層的立體停車庫矗立在民房中顯得與眾不同。這是深圳城中村中首座社會投資建設的立體停車庫。2020年投入運行以來,停車庫經濟效益如何?是否被居民和市場認可?又是否具備推廣條件?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提供76個車位緩解城中村停車難
天色漸晚,和磡村立體停車庫也漸漸“滿客”。“停車費不便宜,但能有個停車位、不用大晚上到處找車位,還是不錯的。”一位車主對記者說。
和磡村是位於龍崗坂田街道的一個典型的城中村,與其他城中村一樣,停車難困擾著這裡的居民。豎立在這座6層立體停車庫門口的牌子寫道:“和磡村現有停車位已不能滿足各位住戶、商戶和外來辦事人員的停車需求,村裡目前車位供給不足,嚴重影響大家的生活出行,為改善和磡村停車難問題,我司在和磡村六巷八號、九號建設6層機械式立體停車庫,共建76個停車泊位。”
記者從五和社區了解到,2019年初,社區黨委就開始著手謀劃在城中村建設立體停車庫,實地走訪發現六巷一塊待建地塊較為合適,便聯系地塊業主,並協助業主跟6家立體停車庫廠家商談,最終選定一家合適的公司。9月初街道審批同意建設,10月開始動工,經過105天的工期,2020年1月停車庫建成,5月投入使用,成為深圳城中村中第一座社會資本投資立體停車庫。
各方就停車庫收益達成一致
停車庫地塊業主楊先生介紹,由於種種原因,這一地塊一直沒有像周邊其他地塊一樣建房。“社區黨委書記、股份公司董事長都給我打電話,動員我建停車庫,前后做了很多工作。”
楊先生為記者算了算這兩年的經濟賬:城中村車輛流動性不大,停車庫廠家不願帶資建設,他貸款投資300多萬元﹔目前雇了1位員工,每年人工支出約10萬元﹔固定車位大約50多個,其余是流動車位,每月平均有5萬元毛收入。“停車庫收益雖然不如建房出租,但還是可以接受。”楊先生說。
五和社區黨委書記袁建榮介紹,和磡村立體停車庫不僅緩解了城中村停車難,更大的意義在於解決了思路、觀念等深層次的問題。比如,一般情況下,該類城中村建設項目都由投資者、地塊業主和物業公司共同收益,但這種情況下收回成本、取得效益會更難。經社區黨委多方協調溝通,最終物業公司同意放棄收益,停車庫收益全部屬於地塊業主,這是和磡村能夠建成立體停車庫的關鍵因素。
“我們正在推動興建社區第二個城中村立體停車庫。”袁建榮說。
全市城中村3年建6座立體停車庫
據公開報道,截至2020年底,深圳小汽車保有量超350萬輛,而全市各類停車泊位才240多萬個。城中村人口密集,基礎設施薄弱,停車問題更加凸顯。佔地面積小、空間利用率高的立體停車庫不失為解決城中村停車難的辦法之一。
早在2018年底,我市就發布《深圳市機械式立體停車設施管理暫行辦法》,對立體停車庫的申報建設程序及運營管理做出詳細規定。深圳市交通運輸局還起草編制《深圳市加強停車設施建設2020年工作方案》,提出由各區政府牽頭,推動社會資本建設機械式立體停車庫,2020年每個區力爭完成1個試點,以試點帶動全市城中村立體停車庫建設。
記者從深圳市交通運輸局了解到,2019年以來,全市共建成的50個機械式立體停車項目中,位於城中村內的有6個,泊位758個。這對於遍布全市的城中村而言,數量顯然不多。
“用地權屬証明文件問題是制約城中村項目的主要原因。” 市交通運輸局有關人士向記者介紹,根據《深圳市機械式立體停車設施管理暫行辦法》,項目申報需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權利主體同意。規劃/土地監察部門要求申報人提供土地使用權合同、劃撥協議、非農建設用地批復、征地返回地批復等權屬証明文件,但大多城中村集體用地因為未征轉等歷史原因,無法提供上述用地權屬証明文件。
立體停車設施有關管理辦法正在修訂
“停車問題的解決不僅可以帶動汽車相關產業發展,還可以改善營商環境、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幸福指數,應該受到重視。”深圳市停車行業協會秘書長、市人大代表張毅認為,推動城中村立體停車庫建設,政府應勇於突破條條框框,做好頂層設計,加大引導力度,提高辦事效率,特別是做好部門和部門之間的協調,讓政策門檻降下來。行業相關企業也要開放思路,認識到這是一個有很大發展空間的領域,開動腦筋、創新商業模式,考慮合資建設、融資建設等問題,讓更多立體停車庫能夠落地。行業協會等機構也將做好政府、企業和公眾溝通的橋梁,做好行業的標准和規范。
記者從市交通運輸局也了解到,《深圳市機械式立體停車設施管理暫行辦法》已經過期,目前正在修訂當中,擬協調用地管理部門進一步明確利用集體用地建設機械式立體停車設施的具體條件和要求,以推動立體停車設施建設。
深圳天润医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官网:https://tirain.cn/